省域副中心城市通常是指在一省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一般在公里),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大城市。由区域经济相关理论而知,副中心城市在一个区域经济系统中地位仅次于主中心,其作用是协助主中心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副中心城市一般而言具备几个显著特征:综合实力相较于周边城市都更为强大,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往往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承担着本经济区域的某几项重要职能,对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图一:广东省确定汕头市和湛江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把设立省域副中心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部分,是从年11月1日以后开始的,因为年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写的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重磅文章,结合疫情等因素反思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明确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把这一篇文章反复学习了很多遍,我认为这篇文章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图二:国家十四五特殊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支持洛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各省的“十四五”规划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纷纷明确了省域副中心城市,比如广东省确定了汕头市和湛江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贵州省确定遵义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新疆自治区确定伊宁市和喀什市为自治区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确定赣州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安徽省确定芜湖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广西自治区确定柳州市为自治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省确定宝鸡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甘肃省确定天水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确定洛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出“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和重点产业带,促进南阳、商丘、安阳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与周边区域协作联动,加快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推动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全面起势。”因为洛阳是河南省内第二大城市,基础条件优良,具备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潜质,如何发挥好洛阳的自身优势,提升其副中心城市功能,是中原城市群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当然,洛阳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也为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兵团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图三: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洛阳市 一、洛阳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优势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距郑州约公里,在中原城市群内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郑州,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工业基础扎实,科技实力突出,资源储备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又有国家战略支持,具备承担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优势。 (一)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洛阳东与郑州相邻,西接三门峡,向北跨黄河接壤焦作,向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位于欧亚大陆桥东段。洛阳北郊机场是国内净空条件最好的二级机场,属于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常年担负郑州、太原、济南、武汉等机场的备降航班保障任务,已开通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陇海铁路、焦柳铁路在此交汇,另有在建的蒙中铁路与三洋铁路穿境而过;郑西高铁加上建设中的呼南高铁,形成洛阳连通四方的“十”字形高铁骨架;焦洛、洛平、郑洛等多条城际铁路也已开工建设或正在规划中。国家级高速公路连霍、二广以及区域级高速公路宁洛、郑卢等多条高速公路为洛阳构建起了高速通道网络。此外,在中西部地区洛阳是首个开工建设地铁的非省会城市,前期规划的地铁线路已有4条。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优势正逐步凸显。年国家公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把洛阳建设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也显示出洛阳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 (二)工业基础扎实 洛阳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中心之一,苏联援建的个重点项目,洛阳有7个,一些与军工相关的重工业在当时居全国领先地位。工业基础,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硅光伏及光电以及能源电力五大传统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近些年,洛阳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中信重工、一拖集团、洛钼集团、中航光电、普莱柯生物等成为所在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头企业,形成了以洛阳先进制造技术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三)科技实力突出 洛阳在工程科学领域优势显著,是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之一。目前,洛阳拥有余家研发机构,近40个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部级科研院所以及7所普通高校。拥有6名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员18万人,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国、河南省的平均水平。在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支撑下,洛阳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以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跻身全国先进水平,“洛阳制造”、“洛阳技术”和“洛阳智造”等在包括载人航天、高速铁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内的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力量。 图四: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阳市位置图 (四)资源储备丰富 洛阳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76种,其中已探明的甲类矿产资源包括钼、铝、金、银、钨、锌、铁、铅、煤、水晶等有26种,钼矿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储量居全国首位,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此外,洛阳境内有陆浑、故县两座大型水库和黄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河流,是北方地区少有的富水城市。 (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建都史长达年、城市史长达年,文明史更长达年,既是黄河文明的摇篮,也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道教的起源地和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保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国家战略支持 洛阳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双创”(大众产业、万众创新)实力强盛,受到李克强总理的多次肯定。同时,洛阳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其发展重点是高端制造业,比如装备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以及现代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国际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文化贸易、文化展示等。国家战略支持给洛阳提供了政策优势,为洛阳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图五:河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阳市地图 二、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部署印发了《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方案》基于洛阳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点突破阶段(~年),要加快推进洛阳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交通枢纽、产业创新、开放平台和综合服务功能,初步建成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因此,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的功能定位重点在四个方面。 (一)交通枢纽 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其交通枢纽功能区别于中心城市郑州。河南省将郑州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洛阳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也就是说,洛阳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是为中原城市群内部和对外(面向国内其他区域)的物资和人员交流提供集散与中转的服务,基于洛阳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作为中原城市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客货运输服务,作为其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产业创新 依托洛阳自身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实力优势,借助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现代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成为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强劲的又一产业高地,与郑州错位互补,一起带动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 (三)开放平台 在国际产能合作和贸易便利化等重点领域实施制度创新,具备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铁路、公路和航空口岸功能,扩大海铁、公铁联运规模,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带动周边地区进一步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四)综合服务 加快发展科技信息、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业,吸纳周边城市的企业加入洛阳市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用洛阳市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周边地区企业提供延伸服务。此外,还要发挥洛阳在高等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分担郑州部分职能,为周边地区在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商贸物流、教育、金融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 图六:河南省与中心城市洛阳市 三、洛阳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的思路与对策 洛阳在产业、区位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建设副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效能,以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功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速提质建设洛阳副中心城市 以全方位开放为牵引,厚植洛阳先进制造、生态屏障、人文交往、交通枢纽等优势,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统筹推进重大改革开放平台和国别产业园建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增强洛阳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规范推进洛阳大学城建设,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推动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联合体和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加快构建十字形高铁通道,推进洛阳机场改扩建,建设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支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培育发展洛阳都市圈 推动洛阳、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等合作联动,加快洛济焦、洛巩、洛渑、洛汝等产业带建设。规划布局轨道交通、城际快速路,完善高速和干线公路网络,推进毗邻地区客运公交化运营,构建“1小时”通勤圈。推动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夯实黄河、伏牛山、太行山“一河两山”绿色基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保护共保共育和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打造生态都市圈。统筹推进文旅品牌塑造和全域旅游示范,联合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文旅都市圈。 (三)与郑州错位发展、联动协同 在交通枢纽、产业创新、开放平台和综合服务这大功能上,洛阳作为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郑州理论上是有差别的,比如服务的层级、涉及的具体领域、服务的地域范围等等,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相互竞争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导洛阳与郑州在城市功能上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互补,鼓励合作,促进良性竞争,限制恶性竞争,共同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规范城市政府行为,在市场化条件下推动的政府间的合作联动,确保政府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基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统筹郑州与洛阳发展战略,编制二者联动发展的总体规划,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