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地域文化与古毛国遗址研讨会在宜阳县柳泉镇上于村举行 年5月23日上午,宜阳县部分学者与地域文化爱好者二十余人,相聚宜阳县柳泉镇上于村会议室参加上于村地域文化及古毛国遗址研讨会。 上于村支部书记于清河同志首先介绍了上于村的民间传说和古遗址留存以及美丽乡村振兴的成绩于规划。从于书记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 宜阳县柳泉镇一带相传是古毛国封地,周初周公营洛时由原居住地甘肃全塔东迁甘肃天水,后到峡西岐山之后迁到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西北部一带。于公元前年前,因王之朝兵变失败后,毛国灭随着历史变革,古名”中官庄,后因战事繁乱人口迁移,又故名上于村。现存6个自然组,口人,占地面积亩,地处奉岭山脉余脉崤山脚下,东有天子岭,西有玉龙岭,南有老龙山,北有气势雄伟的九岭十八洼骑峰而下的真龙脉地。东西有清龙河与玉龙河在村前交汇贯穿至洛河。因此被称为中原十大龙脉之一。符合立国建都的风水宝地。现存毛国遗址有:烽火台,祭坛,古灵泉,毛家沟,东战,后战两处古战场,贵族古墓群,古庙宇,八方碑等毛国历史文物。上于村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现有核桃园,牡丹园,石榴园,樱桃园,桃杏园等。是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开发之圣地。 通过考察,上于村地处秦岭山脉余脉崤山脚下,四周群山环绕。东有劳子山,西有海蚌山,南有老龙山,北边是山峦起伏、气势雄伟的九岭十八洼穿丈过峡,骑峰而下,又处东西两岭之间,山山相扣、岭岭环抱、气势磅礴,素有“龙脉地”之称。东边的青龙河自北向南朝暮东流,穿峡而过;西边的玉龙河自北向南四季奔涌,滔滔不绝;两条河流在村学校南端汇集交锋,向南经老龙山的老龙口穿峡而过。形成了“三山两岭夹一口”的地貌特征。上于村,这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奇秀相宜,雄伟壮观。 宜阳著名学者乔文博先生曾经在《宜阳旅游文化》一书中写到: “自20世纪以来的中国,大概无出乎毛氏其上者。伟人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毛姓亦起颜于古代的封间,而古毛国就在宜阳。《辞源》“毛”字条下有注:“周诸侯国名,姬姓。文王子封此。(见《左传:停二四年》)。地在今河南宜阳。”又注:“姓。周文王子毛伯明食采于毛,世为周卿士,子孙以邑为氏。(见《通志》二七.氏族)。”《姓解》载:“毛,周文王第八子毛叔郑,受封于毛国,为公爵,因以为氏。”《左传》始作于春秋时期,《通志》和《姓解》则为宋人所撰。《辞源》起编于清光绪年间,成书于年。《辞源》关于毛国和毛姓的注释,来自于春秋《左传》。” 郭孝民先生曾经撰文,上于村这个龙脉地是中原十大龙脉之首,天上柳星分野,符合立国建都的风水宝地。古毛国就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境内,人人皆知。宜阳县柳泉镇上于村相传是西周时期古毛国遗址。唐代“元和性纂”对于毛氏起源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于毛国,他的后代因以为氏姓,并且也代为国卿士,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中说:“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地,子孙因以为氏”,根据现代人表达张诚的《中国姓氏,一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记载:商末,生活在河南宜阳北毛泉的古毛人,因身上有毛而称毛部落,历经夏商周,由原居住地现在的甘肃金塔北的毛目,东迁进甘肃天水,后到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文王封此地建立毛国。后来毛人东迁到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北部上于村一带。并把毛国国都也迁到了这里。公元前年前,毛伯得袒佐王子朝争王位失败,毛国也跟着灭亡。毛国灭亡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投入楚。据《左传.鲁诏公二十六年》载:“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君氏固,南宫器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当时管理典籍的是孔子,这些典籍在途中被埋藏,后失落。其中有河图洛书,诸葛亮就是得到了其中的无字天书才成世界闻名的军事家。 宜阳县柳泉镇上于村两委与本地有识之士,于去年十一月份成立上于村古毛国遗址研究会和古墓群巡防队。柳泉镇上于村两委把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思路和行为使参会者十分赞赏。大家纷纷表示,竭尽全力为古毛国遗址探讨与开发而献计献策。 对于本次研讨会的筹备与召开,宜阳县政协常委聂万春先生,宜阳县原广播电视局的李红军局长,姚辉律师,上于村的支部书记于清河同志,洛阳隆麦农业种植公司的李会民总经理,地方志爱好者姜线春女士等都付出了心血与努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0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