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里是江苏省扬州市邵伯古镇,又名甘棠。看到这些又想起西西里的散文《三里条石街》。上面这样写的:当条石在四千九百九十九块时,就到了南大街。…继续数着脚下的每一块条石,当数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时,脚下的条石没有了,条石街戛然而止了。前面就是南塘边的梵行寺。

南塘桥东是外塘,桥西就是內塘。梵行寺就在內塘北岸。有一座高耸的两面的观音像立在塘边。一面望着条石街,一面眺看着南天门,愿神的力量护佑着古镇人,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啊!內塘西河堤傍新建的广场上有朱自清老先生,正在《我是扬州人》还是《我是邵伯人》打着腹稿想重新来写,并隔塘对问曾经来过梵行寺看茶花的苏轼:你为何留下“细雨无人我独来”诗句?今日我不是来了吗?

南塘的荷,是我这两年夏季背着相机走遍周边荷塘见到长得最修长最旺盛的荷。那叶大如圆澡盆,绿油油。雨后在闷热的微风摇曳下,叶窝深处那晶莹剔透的水珠在里面滚来滚去让人惹爱。更像一把把被大风吹翻了的绿布伞,亭亭玉立济济半池塘。那粉色的,白色的,尽最大力气把自己的荷花朵开到最大极限,撕裂出均等并叠在起且错落有致的瓣儿,朵朵怒放的花似美少女的笑脸。

有的躲在绿色伞下,害羞地向岸上的人们窥望;有的高挑而出绿叶好多,高傲地露着颀长的脖子,频频点头并在夏季狂躁的风声韵律里跳起芭蕾来,引人注目;也有很多含苞待放的蕾,也有不少花瓣垂落,露出秃秃的头顶,把果芡藏着里面。就是这些飘香的荷扎根在半塘水半池荷的南塘南岸,生生地浮托着北岸的梵行寺,把寺院里高大雄伟的双面观音簇拥在千万朵荷花之上,让本不好色的观音菩萨也为此色醉。。

这么艳美的荷花之色,让蜻蜓不惧千里而至,让蜜蜂团团转,也让臭名昭著的苍蝇也涎皮赖脸地飞了过来,强行地与她深吻。更有甚者,蜘蛛侠把荷花的黄灿灿的心一层又一层地围上粘粘的网,并无声无息地蛰伏在网边。仿佛说,这花色谁想染就得丢命,让我果腹。以色为生而使出仙人跳才是我的聪明选项。色之诱惑,好色之徒从四面八方而聚古镇南塘,当然也包括我一类的好色者的摄影人

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年邵伯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邵伯古镇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邵伯”镇名的由来,邵伯还有一个别称,名叫“甘棠”或者是“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唐宋日益兴盛。当年广为植株的古甘棠,现在还有一棵(后人补栽),隐在邵伯老街之中。时值秋季,并不是甘棠开花的季节,只一些零散的叶子,悬挂在枝头。

如此,倒更显得古趣。(但也有人称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即为古召伯听政处原址,有清代河南尹张汉手书“召伯听政处”石碑于此。),据史料记载,邵伯最早称为“步丘”,在史料中记有陈胜、吴广起义时曾经过“步丘”。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同时又造就了斗野亭,镇水铁牛、谢公祠、条石街、甘棠古树等十多处古迹,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

如今的邵伯,是全国家重点镇之一,镇域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辖2个国营场圃,2个居民社区,2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公顷。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东临京沪高速公路,南卧扬粟高速和宁启铁路,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高邮市接壤,淮江公路中贯全境,是江都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是镶嵌在长江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座融入沿江、沿运开放、开发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交通要镇,经济强镇。

邵伯城隍庙位于镇北,明洪武三年建。原为搜盐所,明季所移于仪征,镇人捐资以遗址建庙祀城隍。历史上的邵伯城隍庙,殿宇巍峨,气势宏伟。第一进山门殿,第二进四值曹公殿,殿内供奉四大功曹的神像,殿旁有厢房五间。第三进审事厅,两侧有七八间执事用房。第四进正殿,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正殿供奉城隍爷神像,金脸,五绺胡须,神态儒雅。腰系玉带,脚蹬乌靴,头戴钩金彩冠,身着绣花红袍。

古镇的后街旁边有一条绿色的小河,形如玉带,人们称之为:“玉带河”,是古镇上的一条护镇之河,小河曲曲弯弯,粼粼流淌,隔不远就有一桥,有小木桥,条石桥,石头拱桥,一字排开,横跨小河,从东河头向南数,就有淳子桥,杨公馆桥,中桥,五福桥(又名铁桥),南桥(又名多子桥),河东岸是一片绿色的梯田,是专门生产蔬菜的。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当时是盛夏季节,解带于玉带桥,使玉带坠落河中,使人打捞而不得。

见小河走向形如玉带,河山之桥恰有九座与乾隆帝掉落的心爱玉带带上珠宝数目一致,大叹其说天下岂有这等巧事!事宜将此河定名为玉带河。又因其河上8座桥已有名号,唯有落带之桥未有名称,顾乾隆帝亲笔为此桥提名为玉带桥。据邵伯翟老太太(翟云仙,抗战救援队队长,锣鼓小牌子第二代传人)讲玉带桥的牌匾毁于抗战时期,只留有牌匾“玉”字被人收藏。

早在宋代之前,就沿运河设市里,成为运河古镇之一,到清乾隆已是万家灯火、商旅如织的重要商埠。建于康熙年间的古街,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条石头街宽不足2.5米,全长公尺,全由整块的青条石铺就,中间交叉横排,下有砖砌水下道,两旁为竖条石,设有阴中和地沟。在街的南北两头砌有圆门,上有更楼,设有木制栅栏,非常古朴壮观,南北两圆门是南乡、北乡居民进镇的必经之路。

古老的街巷中散落一些古宅,它犹如珍珠闪亮,那些深宅大院,经典名庄,其建筑和风格很独特,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南大街号,号等,位于大马头和朱家巷之间,有一群明代建筑,古房屋又40余间,规模宏伟,结构紧凑严谨,细致精致,布局优雅,这些明代建筑有较高的文物和人文价值。

邵伯因运河而生存,水上运输异常繁忙,因而各码头,不仅多,而且各具功能。沿古镇市中心向西,拾级而上,就能看到大运河线上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大马头。人们称它为“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大马头对岸就是古代的潘家古渡,与河西大街遥遥相望。运河兴旺,邵伯繁荣,大马头自然成为运河线重要商埠之一,而且素有“镇江小马头,邵伯大马头”的美称。据查,现今邵伯铁牛、运河码头等遗迹被列入大运河申遗正式名录。

江都区邵伯镇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斗野亭雄踞高丘,面临邵伯湖,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田家炊烟,都有无穷的乐趣。数百年来,斗野亭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景赋诗,尤以北宋年间文人为最,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来此作诗,堪称绝妙。

“建于梵行寺一侧的斗野亭,是梵行寺僧人所建。亭名‘斗野’,反映了我国古代一种天文现象,是指地上某一区域与天上星斗相对应,称为‘斗野’。”梵行寺在大运河畔,斗野亭为近水建筑,年,孙觉从高邮南下,途径邵伯时,留下了《题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黄庭坚、秦观、苏轼、苏辙、张耒、张舜民均有诗唱和。其中苏辙北上等候过闸登斗野亭,见有其兄苏轼和孙觉的诗,因而也赋诗和之。首句为“扁舟未得解,坐待两闸平”。

清朝康熙年间,淮河水灾,江苏扬州市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米,水深13米多,康熙皇帝见到奏章,大为震惊,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迅速堵塞决口。因决口太深,一时难堵,故避开决口,开越河一道,自仓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庙接运河,又筑南北二坝。康熙四十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祁镇水。

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只。邵伯铁牛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公分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咸丰二年《甘棠小志》作者董恂,奉命督运楚南漕粮路过邵伯,见邵伯铁犀尚完整,独无铭,特补撰曰:“淮水北来何泱泱,长堤如虹固金汤。冶铁作犀镇甘棠,以坤坎柔克刚。容民畜众保无疆,亿万千年颂平康”。

董醇所著《甘棠小志》云:然有此棣,即当有此祠。《元丰九域志》言:“甘棠庙即谢公祠也”。也就是说,棣,庙,祠为同一时期。原甘棠庙有庙碑,据《董山谷外集》记载为“唐太时颜真卿书”。《雍正江都志》言,“甘棠庙旧祀晋太傅谢安,岁久庙塌,镇民肖像于五圣祠前殿”,嘉庆元年,学使耿定向谓安宜正位于堂,檄扬州知府迁安像于后殿”。到嘉靖六年,公祠尝改额曰车山书院。据此,两府言安石书院,谢公书院,当亦即此祠。”

古甘棠庙前值有甘棠树,现有的甘棠树是明洪武年间,邵伯在原甘棠庙的旧址设巡检司,在司署门口补植了一颗甘棠树,这稀少的甘棠树长得老枝枯干,皮老如鳞,夏日浓荫蔽日,树叶质润特厚,当你仰望高耸挺拔,参天摩云的风姿时,你心里一定充满赞美和崇敬之情,当你看到那郁郁葱葱,冬干虬枝的甘棠古树,你就会情不自禁的思念谢公了,它见证了谢公筑棣为民的功绩。

“梵行教寺在邵伯镇,晋宁康三年()僧行密建。明洪武初(),以寺基为水马驿(说明梵行寺在大运河岸边)。据董恂《甘棠小志》记载:晋宁康三年,高僧行密看中了这块宝地,流连忘返,遂建梵行寺。据传苏轼常来扬州,对邵伯山茶花自然有所耳闻。元丰七年(),他在往常州途中路经邵伯,游玩梵行寺。触景生情,诗兴大作:“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39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