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6267.html

A5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又东南迳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军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

熊耳山,通常所谓之熊耳山在洛南县城东南60公里处;但按上述注文“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则说明此处所指应是位于位于洛水之北的另一处熊耳山。按此熊耳山为西度水之源头推析,应大致位于今渑池县南与洛宁县交界一带。

黾池,按注文黾池为西度水上源推析,亦应大致位于今渑池县南与洛宁县交界一带。。

西度水,约今西度水。

宜阳县故城,(韩城镇宜水东·战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南北长米,东西宽l米,面积万平方米。部分夯土城墙湮入地下。地上墙一般高1-5米,北城墙高7-10米;已找到北门和东门址;城内出土有陶片、铜戈、矛、镞等遗物。《史记·六国年表》载:周赧王八年(前年)。秦拔宜阳城,即此城。(见《中原文物》年第3期)[1]

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迳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

厌染之水,按注文“又东南流,迳宜阳县故城东”推析约今韩城河。

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

此处“洛水又东南”注文有误,应校正为“洛水又东北”。

黄中涧水,按“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推析约今宜阳县北经莲楚、沙漠村一线注入洛河的那条支流。

禄泉水,颇疑即今经过宜阳柳泉镇的那条洛水支流。而柳泉镇之名亦很可能与禄泉水有渊源。

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注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

共水,苏健认为共工氏是炎帝族的后代,其子族后土曾“佐黄帝为土官[2]”。一般认为其居地在豫北和山东西部,不过也曾居于洛阳谷水的上游。《左传》昭公十年中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条水在何地?《山海经·中次六经》说:。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水经注·洛水条》说:“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确切方位在新安南濒临洛水的地方[3]。

此外杨国勇亦认为共工氏很可能与伊洛流域的“共水”、“共谷”有关。《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而共工曾经“振滔洪水,以薄空桑”,伊洛流域正有“空桑”地名,《水经注·伊水》:“昔有莘氏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韦昭引贾逵的说法:“贾侍中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国语·周语下》韦注)[4]

而按共水西侧的洛水支流为禄泉水(过柳泉镇的那条支流),结合注文做系统考量,颇疑共水很可能与今宜阳县水兑河有关;按此则李谷水、蓁水等均应为水兑河相应支流;而“长石之山”及“共谷”等地望按水兑河流向推析则应位于今新安县南与宜阳县交界处一带。而这样的论证亦与苏健先生认为(共谷)确切的方位在新安南濒临洛水的地方[5]是大致吻合的。

图片摘自网络

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黑涧水与陆浑西山,严辉认为黑涧水即今宜阳县陈宅河,亦发源于黑山;今宜阳县的黑山即是陆浑西山,即古之陆浑山[6]。[7](备注:按《水经.伊水注》:“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者也。”)

摘自:严辉:《陆浑之戎地名地望通考》;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洛阳考古年第3期总第10期,中州古籍出版社,.11,第63页

[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第页

[2]《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

[3]苏健:洛阳原始氏族管见;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年08月第1版,第94页

[4]杨国勇:黄炎华夏考;朱士光总主编.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中国·新郑[M].

[5]苏健:洛阳原始氏族管见;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河南大学出版社,年08月第1版,第94页

[6]按《水经.伊水注》:“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者也。”

[7]严辉:《陆浑之戎地名地望通考》,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洛阳考古年第3期总第10期,中州古籍出版社,.11,第63页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4173.html
------分隔线----------------------------